【正文】华夏国际
在云南玉溪江川区的一片隐秘山坳中,一场改写东亚人类文明史的考古发现正悄然揭开面纱。甘棠箐遗址,这个曾被岁月尘封的史前聚落,因出土距今约30万年的木制工具,将东亚地区最早木器使用记录向前推进了20万年,成为全球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。
深山惊现“木器宝库”
2015年华夏国际,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所高校对甘棠箐遗址展开系统性发掘。在厚达8米的文化层中,考古队意外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木质遗存:一根长1.2米的木耒,其分叉端保留着清晰的挖掘痕迹;数件削尖的木矛,刃部磨损与动物骨骼上的创伤完全吻合;更有形似“木铲”的扁平器物,表面附着炭化植物纤维。经碳十四测定与地层比对,这些木器年代锁定在旧石器时代早期,距今约25万至30万年。
展开剩余60%“这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。”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淼指出,“此前学界普遍认为东亚先民在10万年前才掌握木器加工技术,而甘棠箐的发现证明,中国南方早在中更新世就已形成成熟的木作体系。”
技术链揭示早期人类智慧
更令学界震撼的是木器展现的复杂工艺。显微镜下,部分木器表面可见规则的刮削痕迹与抛光面华夏国际,说明当时人类已掌握“刮削-打磨-修型”的多工序加工流程。在遗址第12层,考古人员甚至发现一套“组合工具”:木耒与石质刮削器共存,且木柄末端有嵌入石器的凹槽,暗示着原始的“复合工具”已在此出现。
“这些木器不是简单的自然物改造。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分析,“木耒的杈状结构需要精准选择树形,木矛的对称性要求高超的平衡控制,这反映出当时人类已具备立体思维与标准化生产能力。”
改写东亚技术演化图景
甘棠箐的发现,为“人类技术起源多元论”提供了关键证据。过去,非洲奥杜威峡谷出土的200万年前石器被视为人类最早工具,而东亚地区因缺乏早期木器证据,常被视为技术传播的“被动接受者”。如今,30万年前的木器与同期华北的“小石器工业”形成鲜明对比,暗示中国南北可能存在独立的技术演化路径。
“木器的耐腐性远低于石器,能在亚热带环境中保存数十万年堪称奇迹。”项目领队、云南省考古所副所长刘正雄透露,团队正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合作,通过微痕分析与残留物检测,试图还原这些木器的具体用途,“初步结果显示,木耒可能用于挖掘块茎,木矛则用于狩猎中小型动物,这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食谱结构提供了新线索。”
全球视野下的文明对话
目前,甘棠箐遗址已入选“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”候选名单。国际考古学会主席桑德拉·皮尔逊评价:“这项发现证明,在非洲之外,亚洲同样存在复杂技术行为的早期证据。它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创新的空间分布模式。”
随着发掘的深入华夏国际,甘棠箐遗址的文化内涵持续拓展。在木器层下方,考古人员已发现更古老的用火遗迹与骨角器,一个跨越数十万年的技术演进序列正在浮现。这片曾经寂静的山林,正成为解码人类文明起源的关键密码本。
发布于:河北省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